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3的文章

PPE邦博新聞》第七屆中華夢鄉.福清石竹山夢文化節暨海峽兩岸道教論壇活動福清石竹山舉行

PPE邦博新聞》第七屆中華夢鄉.福清石竹山夢文化節暨海峽兩岸(福清)道教論壇活動,於5月9日至12日在福清石竹山舉行,共有來自大陸和台港澳地區道教團體、文化界人士、海外僑界代表與信眾近千人參加。 本屆活動由大陸福建省道教協會主辦,台灣一些道教團體與台灣世界和平親善會,香港道教聯合會,澳門臨水宮,海峽道教學院,福州九地市和平潭道教協會協辦,以「福佑中華˙夢圓石竹」為主題,象徵海峽兩岸道教界同根同源、聯繫密切的獨特情誼,藉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兩岸同胞一家親。  10日開幕當天到場參加的貴賓,有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阮詩瑋,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大陸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一級巡視員付長生,以及大陸中央、福建省有關部門與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正副廳長蘭明尚與張東暉,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翁雲萍、福建省道教協會會長謝榮增、無極三清總道院主委鄭銘輝、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還有前海基會董事長、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和平親善會名譽理事長林中森。林中森在會中致詞表示,道教文化經過數千年傳承,必有其崇高教義及切合社會需要的優勢。 弘揚優秀道教文化,促進道教文化交流,對凝聚民心、社會安定,以及兩岸與世界和平,均有積極正向的貢獻。台灣人民祖籍大部分來自大陸,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文化同根,歷史同源,血脈相連,語言相通,地緣相近,習俗相似,在台灣各宮觀道廟及家廟所供奉的神明,也多來自於大陸;道教是兩岸人民的共同信仰,也是締結兩岸人民情感的共同精神紐帶。盼經由兩岸道教文化論壇及夢文化節交流活動,能相互觀摩借鑑,促進兩岸民心契合,優勢互補和平融合發展。希望兩岸永續和平,世界互惠共榮,共創祥和世界。 本屆文化節活動項目,分別有兩岸道教神祇巡安繞境民俗活動、大陸及台港澳地區道教界朝山祈福活動、何氏九仙繼續分爐台灣送駕儀式、大陸與台港澳地區道教論壇研討會、兩岸道教書畫展暨台北故宮道教書畫展、道教中國化講經等系列活動。 石竹山是中國道教聖地,素有“中華夢鄉”美譽。以九仙信仰、祈夢習俗、接春民俗為核心的石竹山道教文化,蜚聲海內外,在全球華人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PPE邦博新聞》2023年閩南詩歌節兩岸作家和詩人面對面交流感覺很温暖

PPE邦博新聞》2023年閩南詩歌節於13日晚,在福建漳州閩南師範大學舉行開幕式暨詩歌朗誦會,共有來自台灣的專家學者以及閩南地區學校師生們,以詩會友,深入交流,共同推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和發展。 由閩南師範大學與「詩刊」雜誌社共同主辦,以「同聲同文詩必有教」為主題的2023年閩南詩歌節,開幕會中共計朗誦了25首詩歌,參與朗誦的台灣作家和詩人皆表示,能與師生們面對面交流,感覺很温暖,沒有比見面交流,更好的方式了。 廈門大同中學老師鍾永許、卓鳳凰,用普通話和閩南話,朗誦余光中的詩歌《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給在場觀眾帶來了新的感動。鍾永許表示,余光中是閩南人,我們希望藉助這首詩歌,表達對老先生,以及兩岸民眾期盼團圓的心聲。 台灣作家石德華表示,《鄉愁》是她從小聽到大的詩歌,生動的演繹讓她感覺“鄉愁”就在眼前。她還朗誦了一首在疫情期間所創作的散文作品《妖怪説的》,充分表達出對疫情帶來的生活變化和感悟。 台灣詩人白靈則帶來了一首自創的詩歌《大戈壁》,是他創作於甘肅省敦煌行之後,抒發其遇見大陸錦繡山河的震撼和感想。白靈表示,他從小接受中華傳統詩歌文化的教育,兩岸詩歌文化、人文歷史一脈相承,人為是無法割斷。「見面三分情,不是嗎?不見面自然就陌生和隔閡了」,白靈表示,沒有比見面更好的交流方式,他希望兩岸能多見面溝通,也歡迎大陸民眾多到台灣,感受人文歷史及文化。 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主任陳瑞松,他是台灣人,也是當晚主持人,他深深感受面對面的温度,他說很温暖;因疫情原因線下詩歌會停辦了3年,他期待兩岸通過詩歌等文化藝術教育交流激發別樣火花。 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何紹福表示,閩南詩歌節已舉辦7屆,搭建了兩岸詩人、學者和藝術家學術研討及創作交流的平台。希望通過詩歌節及系列活動,弘揚中華優秀詩教傳統,推動兩岸文學文化融合發展。 張偉成編輯

PPE邦博新聞》5月3日世界新聞日 學者論壇討論第四權

PPE邦博新聞》5月3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在逢甲大學舉行的「亞洲時事論壇」,特別在世界新聞自由日前夕,探討「新媒體發展對第四權的衝擊」、「AI時代及假訊息的泛濫與應對」議題,論壇由亞洲經濟通訊社總編輯張俊明擔任主持人,張俊明表示,在網路科技發展下,自媒體與新媒體的發展相當迅速,且在網路上有關政治性議題的聲量相當高,幾乎人人都可為自己的政治立場或見解發聲,其傳統媒體也被龐大的網路聲量與風向影響,在追求流量時代的網路媒體儼然有成為主流媒體的趨勢,在這波新媒體發展的趨勢中,網路媒體輿論對所謂「第四權」有何衝擊,也引起來賓熱烈的討論。  5月3日世界新聞日學者與媒體人討論第四權。 主持人張俊明以一份由駐華外國記者協會在2022年的調查報告,提出有關各國派駐中國大陸的記者,在有關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採訪現場,經常遭遇到中國官方人員的干擾、監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為嚴重問題,逢甲大學助理教授楊國聰表示,中國大陸的互聯網應用與AI人臉辨識等科技相當進步,用來監控外國記者或在敏感的新聞事件現場監控、干擾也已不是新聞,中國大陸有它特殊的政治社會環境,所以有明顯違反新聞自由的諸多行為與事件。不過,楊國聰也指出,反觀西方國家無論英國、美國,雖自稱是民主國家,但就沒有利用網路科技監控人民嗎?一樣有,只是沒有像中國那樣明顯的做,而是偷偷的做而已。 針對第四權問題,前年代與三立新聞特派員林閔政表示,兩岸的的新聞產業發展中,台灣的確有較多的新聞自由,而每年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中國大陸的新聞自由就會被拿出來檢討,但在網路社群興起與自媒體、新媒體的發展後,「新聞專業」是否還是專業就著的探討,林閔政表示,網路平台越來越多,相對自媒體的聲量也隨著擴大,過去傳統主流媒體是「採訪新聞」,但在流量即一切的時代,創造議題風向已變成媒體追求的目標,新媒體、自媒體內容素材已經變成「玩新聞」,只要能創造流量,就是好的媒體內容,至於媒體的「第四權」,在這新世代中,已經失去監督政府的「守門人」角色,林閔政也提出憂心,傳統第四權的守門人,現在已經變成酸民與網紅,而大眾閱聽人也會越來越弱智化。 中報雜誌社社長劉東皋,則對「第四權」提出看法,劉東稿指出,過去第四權,是媒體監督政府的力量,但現在自媒體與新媒體的時代,這個力量已變成「權力」,人人都有權力監督政府,相對的也人人都有權力擁護他想擁護的政黨,無論是執政黨或是在野